净土宗是典型的大乘佛教,因修大慈大悲,普渡众生,通往佛国净土的法门,所以叫净土宗。其始祖慧远曾在庐山建立莲社提倡往生净土,故又称莲宗。净土思想渊源于印度,《无量寿经》、《观无量寿经》、《阿弥陀经》、《往生论》为该宗所依经典。称三经一论。《观无量寿经疏》、《往生礼赞》、《观念法门》、《法事赞》、《般舟赞》等,为该宗主要代表作。
大乘佛教各宗派普遍都接受净土及阿弥陀佛的信仰,净土宗的特色是强调对阿弥陀佛的信仰,透过念诵佛号,得以在死后往生极乐国土。该宗派认为,依赖个人的力量获得彻底解脱十分困难;但若通过日常念佛修行,获得佛力的接引、救援,可以借着阿弥陀佛的慈悲愿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。当往生净土以后,由于极乐世界没有三恶道,所以就算往生的众生本身的恶业未除,亦不会再生恶念,且能亲听阿弥陀佛、观世音菩萨及大势至菩萨的说法,证得无生忍。由于净土持名念佛法门修行简单,在民间得以广泛流行,“南无阿弥陀佛”也成了汉传佛教信徒经常诵念的佛号。
早期的汉传佛教也并不认为净土为一个独立宗派,各个宗派大都各自兼修净土。但到了晋唐之后,净土行者成为了一个独立宗派。因为净土宗的判教理论及组织发展的较晚,不像禅宗、天台宗一样,在一开始就有法脉、传承和组织体系。在宋代之前,它属于“寓宗”,即寄寓在禅宗、天台宗等各种宗派内,以特定的理念和修习法门存在,而没有组织和法嗣相传的制度,一直要到宋代之后,才拥有独立的地位,因此净土宗吸收了不少天台宗、华严宗、禅宗的观念。
在近现代,太虚大师突破已有理论,使净土的观念得到更新的佛教界代表。太虚大师宣扬的是“人生佛教”,关注的是人间的苦难,他宣扬的净土,则是“人间净土”。他批评那些为了一己解脱而修习净土的行者,认为这是小乘自了汉的做法,并非大乘的净土行。他认为凭借各人的精诚之心,去修集净善的因缘,久之久之,浊恶的人间便可一变而为庄严净土;因此,不必于人间之外另求净土。太虚的弟子印顺法师进一步发展了他的观念。印顺认为,西方净土,本代表着无量光、无量寿的“永恒与福乐的圆满”,代表着佛的果德,而中国人特重西方净土,则因为重佛的果德,而忽略阿閦佛净土代表的菩萨智证大行;又忽略了弥勒净土代表的人间净土信行;这是一种偏颇的发展,而不是阿弥陀佛净土的真义。因此太虚、印顺两位大师,在演说净土的时候都比较突出它与人间的联系,普遍重视与人间联系更紧密的弥勒净土和药师佛的东方琉璃世界。在此之后,圣严法师等佛教高僧也在推广人间净土,并认为其理念应当推广至非佛教徒,并使众生因此受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