传承
禅茶文化
发布日期:2012-10-31
作者:管理员
来源: 查看次数:1011 次

            相传神农尝百草,即知茶有解毒药效。史传记载,东晋僧人,已于庐山植茶,敦煌行人,以饮茶苏助修。随着华夏文明之发展,演至唐代,而有茶文化兴起。中国在唐、宋时代禅风大盛,其对社会文化的影响一直延续到今天。相传圆悟克勤禅师提出“禅茶一味”之后,禅与茶便形影相随。几乎寺必备茶,僧必饮茶。  

  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  

            禅直指人心,见性成佛。要求人们立足现实,在生活的当下完成觉悟解脱。一千多年前,赵州和尚的“吃茶去”三字禅,开示人们禅修要在生活的每时每刻,就像喝茶、洗钵、吃饭、睡觉一样平常,通过实践亲身体验,甘苦自知。

           “饭罢浓煎茶吃了,池边坐石数游鱼”

           “粥去饭来茶吃了,开窗独坐看青山”

           “禅余高诵寒山偈,饭后浓煎谷雨茶”  这其中是 娴雅、悠扬、自然、无求。

           “烟薰茶灶黑,麻蒸布裘斑;不悟空王法,缘何得此闲” 这里的闲,是去掉杂念的闲,是真正的从容不迫,恬淡安适,如入禅定。

           “风扬茶烟浮竹榻,水流花瓣落青池”  没有茶禅一体,如何解得此种空阔、坦荡又浑厚的禅的美丽呢?

            在紧张、繁忙的空隙里,如果用心去泡一碗茶,用心去品一口茶,就能得到无法言喻的当下宁静。

  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释迦牟尼佛拈花示众,迦叶微笑,遂有以心传心之教外别传,南北朝时由达摩传来中国。传说达摩少林面壁,揭眼皮堕地而成茶树,其事近诞,而其所寓禅茶不离生活之旨,则有甚深意义。嗣后马祖创丛林,百丈立清规,禅僧以茶当饭,资养清修,以茶飨客,广结善缘,渐修顿悟,明心见性,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禅宗,演至唐代,而有禅文化兴起。 

              

            一茶一禅,两种文化,有同有别,非一非异。一物一心,两种法数,有相无相,不即不离。 

            茶的本性是冷静的,而禅是思索的、智慧的。

            一啜一饮,甘露润心,一酬一和,心心相印。

           

            茶文化与禅文化同兴于唐,其使茶由饮而艺而道,融茶禅一味者,则始自唐代禅僧抚养、禅寺成长之茶圣陆羽,其所著《茶经》,开演一代茶艺新风。茶禅文化之潜移默化,其增益于世道人心者多。 


          佛教禅寺多在高山丛林,得天独厚,云里雾里,极宜茶树生长,农禅并重为佛教传统。禅僧务农,大都植树造林,种地栽茶,制茶饮茶,相沿成习。许多名茶,最初皆出于禅僧之手。如佛茶、铁观音,即禅僧所命名。因水为天下至清之物,茶为水中至清之味,其“本色滋味”,与禅家之淡泊自然、远离执著之“平常心境”相契相符。

         中国佛教不仅开创了自身特有的禅文化,而且成熟了中国本有的茶文化,且使茶禅融为一体而成为中国的禅茶文化。